1949年9月30日,新中国成立的前夕,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成为了新中国名正言顺的最高领导人。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一历史性的选择几乎发生了逆转。若不是周恩来和任弼时的坚持,新中国的第一位最高领导人,可能并不是毛主席,而是另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女性——宋庆龄。 据早年俄罗斯公开的资料显示,1949年初,在西柏坡召开的重要会议上,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中央领导人与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米高扬进行了一次深刻的交流。这次交流的主题之一,便是新中国政府的领导人选问题。毛主席在会上提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建议:由宋庆龄担任新中国的国家主席。这个建议从未公开,而这正是毛主席的高瞻远瞩与独特战略思维的体现。 毛主席之所以提出由宋庆龄担任国家主席,是因为他深知在即将成立的政府中,党员和左翼民主人士将占据主导地位,而宋庆龄的领导能够促进各方的团结。毛主席认为,宋庆龄作为国家主席,既有利于对外树立新政府的国际形象,又能有效团结国内不同派别的力量。他特别指出:“她完全支持我们,认可我们的理念,并且在人民中享有极高的威望。”毛主席深知,作为孙中山的遗孀,宋庆龄不仅在国内外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而且她在政治上的独立性和与共产党长期以来的合作关系,使得她成为团结各种力量的最佳人选。 然而,如果宋庆龄担任国家主席,那么毛主席自己将扮演什么角色呢?在毛主席的设想中,他将继续担任党的中央主席,并以政府主席团成员的身份参与政府工作,而国家主席的职务将交由宋庆龄。这一安排不仅保证了毛主席在党内的核心领导地位,也使得新政府的领导层能够更加多元化,符合当时国内外形势的需要。 毛主席的提议得到了一些与会人员的支持,他们认为此举有助于新政权的稳固。然而,在这次讨论中,任弼时和周恩来却明确表示了反对。他们认为,毛主席应该继续担任新中国的最高领导人,而不是将这一重要职位让给别人。周恩来在会上表示:“毛主席不当主席,人民会不理解的。”他担心,如果毛主席不担任国家主席,可能会引起国内民众的困惑和不满,从而影响新政府的权威和稳定。 周恩来还特别提到,宋庆龄当时仍然身处上海,这座城市在当时仍由国民党控制。他担心,宋庆龄可能会面临被挟持或控制的风险,无法顺利留在大陆参与新政府的工作。周恩来进一步指出,如果宋庆龄担任国家主席,毛主席则应该担任总理,以确保政府的稳定和连续性。 面对这一现实,毛主席并没有立即表态,而是继续讨论了主席团主席的其他候选人,如朱德、董必武和刘少奇。他表示,领导人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国内外形势,并不一定要固守一个方案。 最终,经过慎重考虑和反复讨论,中央决定不采纳宋庆龄担任国家主席的建议。任弼时和周恩来的坚决反对起到了关键作用,使得毛主席成为新中国的首任最高领导人。多年来,高岗对此事回想起来仍然心有余悸,他感慨道:“如果不是任弼时和周总理的坚持,我们可能会犯下一个巨大的错误。” 尽管未能成为国家主席,宋庆龄仍在新中国成立前夕被选为六位政府副主席之一。国民党政府得知这一消息后大为恼怒,甚至对她发出了逮捕令。建国前,宋庆龄为革命胜利做出了许多卓越贡献;建国后,她更是成为新中国女性的代表人物,在妇幼、文化教育、救济和外交等领域作出了大量贡献,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体制的健全。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宋庆龄多次申请入党,但由于她的特殊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她的入党申请始终未被批准。党内领导认为“不正式入党更有利于革命事业”。直至1981年5月,宋庆龄病危,在王光美多次确认宋庆龄的意愿后,胡耀邦召开紧急会议,一致通过了接纳她成为正式党员的决定。次日,全国人大还通过授予她“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的荣誉称号,以表彰她为国家和民族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