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挑起九一八事变,发起对东北军北大营的进攻。当时日军数量有限,东北军人数更多,但由于尚未抵抗,东北军狼狈撤退,日军仅以伤亡24人的微弱代价夺下北大营。 随着事件蔓延,东北边防军参谋长荣臻继续遵从的命令,要求东北军不抵抗,把枪放在库房里面锁死。如此一来,日军则更加嚣张,甚至发起对奉天城的进攻,不过一天时间就拿下奉天等18座城镇。 紧接着就是长春、吉林,日军也不过数日就将之拿下。唯一剩下的黑龙江,也在投敌的情况下,最终被日军攻陷齐齐哈尔,整个东北的局势彻底恶化。 值此危难时刻,张学良率部退守锦州,日军前后不过两个月就已经拿下东北大部。不过此时张学良的东北军并未受损,因此主力尚存,是战还是退,依旧还需考虑。 那么张学良会如何选择呢?最早国民政府提出锦州中立方案,但日军的态度很强硬,要求将东北军全部赶出锦州,赶到关内。 而张学良最终也作出抉择:彻底将军队撤离锦州。自此,东北全境沦丧于日军之手,东北军基本没做任何抵抗就丢了自己的大本营。 对于这一结果,全体国民无疑是反对的。而根据后来的历史也可知,日军拿下整个东北,并以此为依托养出侵华日军精锐与后勤补给体系,导致整个中华民族差点面临亡国之危。 因此东北的沦陷是当时整个抗日战争中最大的失误之一,而且基本一枪未发就完全放弃阵地,这实属不该。 不过,历史已经发生,我们无法再改变,但有一点我们始终无法忘怀,抗日战争让我们损失惨重,留下了整整一代人的伤痛,难道当年的东北真的就不能守住吗? 我们能不能结合史料分析,看看当年的张学良能否依靠东北军顶住日军的进攻。 关于这个问题,得拆分成多个方面来看待,一个是张学良的东北军实力怎么样?另一个则是日本人的实力怎么样?还有就是双方的持久战斗力如何? 一、张学良的东北军实力。 纸面实力。根据日军公布的拿下东北的战利品数据,共缴获东北军大小火炮309门,战车26辆,飞机262架,步枪11.8万支,机枪5800艇以及大批弹药。 仅看日军缴获的数据,我们就能感受到东北军富的流油,若这些力量给了南方红军部队,恐怕当年就定能有一番作为。不过这还只是冰山一角,接下来还是要细细盘点。 1928年12月31日,张学良宣布拥护国民政府,因此被任命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其手下部队东北军也得以改编,总共有36个旅,10个炮兵团和一个教导团。 张学良通过此次改编,补充新兵淘汰老弱,大力扩充空军,到918爆发前夕,其手下正规兵力已有30万之众,另外还有250多架飞机。 结合当时国民党的各方势力的纸面数据,蒋介石所控制的中央军也不过30来万,其手下的空军数量在1932年也不过只有50架,在纸面数据蒋介石还未必比得过张学良。 此外,张学良手下的东北军对于军备改革一直都领先于全国军阀,东北军不仅拥有装甲车,而且还拥有当时全国最大的兵工厂沈阳兵工厂。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沈阳兵工厂可了不得,它在还处于半农业半工业化的中国,全国军阀普遍靠着买买买来支撑军备的背景下,居然拥有较好的独立生产武器的能力,具备了武器生产和后勤。 仅凭这一点,东北军就能碾压很多军阀,估计连蒋介石都没在这方面有这么好的条件。 此外,张学良手里也掌握大量的钱财可充作军饷。早在蒋介石拉拢张学良入关的时候,就曾经拨给张学良2400万元,这在当时相较于一些西北军阀来说,简直是一笔天文数字。 而且根据张学良后来的回忆:在他撤退之时,还留下了几千万元。由此可见,张学良手里有着大量的钱财,可以支撑东北军的短中期的战斗。 再说实际表现。如果不提丢失东三省以后东北军的表现,就说从军阀大战到918以前,东北军也还是很拿得出手的。 例如1927年奉军对战直系大战,奉军凭借30多架空军成功的碾压了靳云鄂,奉军的空军呈现出了跨维度的优势。 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张学良派遣最精锐的12万大军入关,帮助蒋介石大战。慑于张学良东北军的实力,阎锡山下令部队连续撤退,和冯玉祥最终接受和平解决。 期间,属于阎锡山序列的第四方面军总司令石友三投靠张学良,他趁着张学良患病的时候,于1931年发动叛乱。 张学良不动声色, 对石友三的六个主力师设置埋伏,结果轻松的和中央军将其全面击溃,此战东北军扬威天下,张学良更是闻名全国。 综上所述,张学良的实力非常强,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超过蒋介石。 不过相较于蒋介石而言,张学良缺乏江浙财团的支持,也缺乏国家法统,在政治支持方面也不如蒋介石,因此东北军仅屈尊于中央军之下,可称为全国第二。 那么凭借这样的实力,能否打得过九一八事变的日本人呢? 二、日本关东军的实力 先说纸面实力。日本在东北的正规军有1.5万人,实力远不如东北军,另外还有在乡军人和警察等辅助部队有1万余人,合计兵力大约为2.7万人。 至于装备方面,历史上有不同的说法,但大体上日军和东北军的装备水平不会差距太大。 因此从纸面实力来看,日本人差的太远了,好似远不如东北军。在学术界有多种看法,其中主流都认为,若东北军全力出战,至少有七成把握可以击垮,甚至消灭这支日本部队。 但日军可不仅只有纸面数据,还有“运气”好。 1931年7月28日,长江中下游大水席卷江淮流域八省地区,大水造成的灾民占全国1/4的人口,而且洪灾冲击了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和赋税重心,造成20多亿元的损失,直接让国民政府的国库面临紧张局面。 而为了救灾,当时国民党本来就疲于应对战争出现了严重的财政赤字,在此基础上,仍然不得不将全国预算的1/7用于赈灾,如此国库基本亏空。 再加上1931年年底筹集的6000余万救灾款,国府基本难以再拿出多余的援助支援东北。 除了这个大背景之外,正如前文所说,东北军为了打赢中原大战,东北陆陆续续调集了13万多的精锐部队进入关内,关外只剩下17万人。 因此,当时的东北其实已经处于自东北军整编以来最空虚的时刻。 而且,剩余的17万次级部队因为种种原因分散各方,没有得到统一的协调调令(张学良不抵抗,各部队各自为战)。因此日军面对的部队从来都没有夸张到十数倍之多,顶多也不过是数倍的差距,二者的实力差距进一步缩小。 除此以外,国民政府的中央部队也远水救不了近火。根据资料可知,当时蒋介石政府正在集中全力发动第三次围剿。 其主力中央军10万人和其他各部队20万都在南方,相隔东北上千里,想要调集北上,存在着太大的空间距离,需要大量的时间,可当时的东北却没有那么多时间。 更不要说,根据当时的档案记载,包括张学良和蒋介石在内,全国所有的军阀都相互算计,就连蒋介石、张学良也是似乎面和心不和,没有人真的会为张学良而搭上自己的部队。 至于蒋介石这边则更严峻,1931年的时候因为蒋介石扣押胡汉民,导致整个国民党内部内战一触即发。 即使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国民党内部勉强联合,但依旧导致蒋介石的下野,是蒋介石联合汪精卫才稳住了阵脚,而此时日军已经控制了东北的大部分地区。 还有在中原大战和蒋桂战争中,蒋介石、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李济深这些强大的军阀全都不对付,他根本无法统一全国的资源,仅30万中央军看家部队,如此混乱之下,他根本也没能力去帮张学良。 综上所述,当年的日军挑了一个极好的时机,硬生生将30万全国第二强的部队,变成了一个松散孤立无援的一个弱小组织。 仅仅就这2万多人的日军,就已经具备了和整个东北军掰掰手腕的条件了。可事实上,这2万多人的日军无足轻重,真正恐怖的是他们背后的日本军国主义。 三、双方的持久力对拼 先说东北军持久力。正如前文所说,东北军的精锐入了关,蒋介石带着张学良的部队只想干红军,其部队的兵员是难以补充的,只会越打越少。 再加上东北军孤立无援,其粮草补给也必然困难。 虽说有说法,张学良个人的府库就有7000万元,可就东北军入关的军费就需要2000多万,如果单独对抗日军,区区7000万元恐怕难以支撑长久战争。 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当日军全面侵华的时候,东北军在前面顶着,国民党和各地方势力放下成见团结起来支持东北军的。 这一点可以参考一下《权力的游戏》,异鬼来袭的时候,君临城的人只会想着内斗,毕竟死再多的人也只是北境之地,火烧不到君临城的头上。 因此当年的军阀也一样,,只要火不烧到他们的身上,只要这个国家还在,他们就不会放弃自己的切身利益去帮张学良。 如此一来,张学良就是一个孤军,其持久力堪忧。 但日军的持久力却不一样。相较于东北军,日本的持久力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正如资料记载:当时日本进行裁军行动,本来就导致了日本的兵变和军国主义的上台。再加上经济危机对日本造成的影响,日本已经把入侵中国当成了自己的存亡之道。 在日本举国之力的求生欲望的支撑下,日本早就已经有了和中国不死不休的进攻欲望。而相比较于当时的日本,当时的整个中国都不是对手,更何况是一个东北。 而且我们可以从蒋介石最鼎盛时期和日军的作战状况来看出日本的实战能力。 当时蒋介石已经拥有了600余架飞机,全国各地增加了100余万义务兵,另外还装备了德械师,拥有了坦克和装甲兵,拥有了远超当年张学良的火炮和武器,当时蒋介石的兵力超过张学良的5倍有余,装备更是超了张学良一个级别,而且还得到了我党的支持。 可是结果如何呢?淞沪会战70万各方主力都没打过,武汉、南京会战一泻千里,30万同胞惨遭屠杀。不过短短数年时间,整个中华大地到了存亡之际。 试想一下,当时的蒋介石已经整编了全国各军阀,包括我党的红军,赢得了全体国民的支持,结果还被日军打成这个样子,甚至出现了豫湘桂大溃逃、中条山惨败的耻辱。 我们有什么理由相信张学良能够凭一个孤立的东北顶住日本人呢?当然了,虽然张学良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无法顶住日本人,甚至还极有可能成为一个牺牲品。 但若是张学良敢于与日军僵持,虽说不能胜,但还是能展现出中国军人的血性,提升战斗士气,也能暂时拦住日本脚步,而且他的抵抗也许还能够稍稍扭转历史走向,拯救不少同胞于水火。 参考文献:《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不抵抗原因浅析》、《东北军风雨沧桑四十年》
|